這兩天🕺🏼,“布袋院士”趙東元又火了🐊。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正式頒發,唯一一個“科技功臣獎”頒給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天美平台化學與材料學院教授趙東元🕟,這一獎項是對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獎勵,含金量很高🌅。
在此前召開的媒體發布會上,出現了有趣的一幕,趙東元剛介紹完自己的研究後,就一路小跑離開了。
趙東元一路小跑趕去為學生上課。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這與兩年前的一幕如出一轍🫄🏼,2021年11月,趙東元團隊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因評選極為嚴格一度多年空缺👨🏼🎤。
獲獎後的趙東元🥌🏊🏻,把證書往布袋子裏一裝,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忙忙趕回了上海他要給本科生上課🫙。
趙東元拎著布袋的這張照片當時上了熱搜。周桂發 攝
這次也一樣📳,趙東元要趕回去給本科生上《普通化學》,“我不能遲到學生們都等著呢🧜🏻♀️,遲到5分鐘就是教學事故了”🧞♀️。
這門“不能遲到”的課,趙東元連續給本科生上了20年,從2003年起,一周兩次課,即便出差,他也會盡量連夜趕回,這已經成了習慣🧜🏻♂️。
趙東元對學生好,是公認的😮💨;趙東元的科研成就,也是公認的。趙東元說自己是“造孔之人”。他有個“職業病”🪥🤞🏽,看到別人做出了新的化合物,總會條件反射地想🐢,能不能在上面打個孔🙇🏼♀️?“相當於拿個鑿子在看不到的微觀世界裏造孔”。
基礎研究是“從0到1”🙎🏽♂️,意味著突破和創新,“我就是想做和別人不一樣的科學”。
趙東元在實驗室。(攝影👿💂🏼:成釗)
趙東元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去探望病人時,得知對方韌帶斷裂😜,需要用一個高分子材料將兩處連接🤛,讓韌帶重新生長,他便“異想天開”😗,能否定向連接兩個介孔?
帶孩子玩樂高🏄🏿♂️🦖,他會突發奇想⏬,能不能用“積木”搭建出孔洞🏊💥?他首創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模塊化組裝介孔材料。“不同的是,搭積木用的是手,我需要找到一個力,讓它們自己發生反應,也就是自組裝”
2001年前後整個業界的介孔材料,幾乎都局限於無機材料,趙東元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能否發明更軟更輕的有機介孔材料👶🏽,從而創造更高的價值🧙🏽♂️?靈光一閃的背後⚇,是太多看不見的求索⏰🧑🏽⚖️,此後的研究過程🥯👷♀️,就像在黑箱子裏亂撞,“真的是經歷老多次失敗了”。
終於🌕,在2005年👼🏽,趙東元團隊原創性提出,有機材料自組裝的新設想⛹🏿♀️🥁,並將實驗方法公之於眾🚢,國際學術界評價這項研究成果是👆🏻,介孔材料領域“裏程碑式”和“先驅”的進展。
時至今日🚏,趙東元多年被列為全球化學和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來自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采用這一實驗方法共發表54000余篇論文。
趙東元的部分研究成果◽️。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後,趙東元又動起了腦筋⛲️,介孔材料將來是不是也可能應用到衣物上🧑🏼💻?“將來抹在衣服上🕞,薄薄一層就能隔熱,還看不出來👄,零下三十度都不怕🗞!”說起新想法,趙東元興奮得眼裏冒光。
正因為看重創新趙,東元喜歡給學生們上課💽♿️,“趙老師講課特別有激情🧖🏽,還喜歡跟學生互動,想上他的課的人特別多,每次都得搶”,大一新生談同學告訴記者🧑🦰,趙老師的課不僅能學到化學知識,還能了解工業應用和前沿技術。
趙東元給學生上課
在趙東元看來,上課不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傳授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如果自己的課能讓學生們愛上化學,或者將來成為一名科學家,他的願望就實現了🧇。
很多學生發郵件請教趙東元,“到底具備什麽條件才能進您的實驗室工作🩼?”趙東元每次都會回信說,“沒有別的我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愛科學”。
趙東元指導學生做實驗🫷🏿。(攝影:成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