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叢劍 附屬婦產科醫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婦科腫瘤。2008 年始擔任研究生導師,已畢業研究生39人,其中碩士16人、博士23人👮🏼。在讀研究生17人👨🦯➡️,其中碩士生6人🕺🏼、博士生11人。
治學理念👨🚒:廣泛涉獵、勇於創新;不拘泥於慣性思維,不受學科的限製。
育人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學生們眼裏🏦,徐老師不僅是附屬婦產科醫院的徐院長,極具學術影響力的教授👨🏻🏫,更是和藹可親、治學嚴謹🙇🏿♀️、開明大度的徐老師𓀇。
身教言傳尊師重道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徐老師是在中秋節聚會上,看到身形如大白的徐老師陪著他的博士生導師張惜陰教授,親近得如張老師子女一樣。後來才得知前幾年張老師身患乳腺癌,為了得到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徐老師咨詢各方專家,安排聯系手術🤠,做了許多事。為了有更好的預後👩🏿🏭,更是反復督促張老師👨❤️💋👨,不允許像往常一樣加班到淩晨2點🙍🏽♂️,必須在晚上11點前休息🐱。經過身體的調理和心理的呵護,張老師術後恢復得很好🧁。師門裏經常流傳的一句話就是和徐老師的師生關系不是三年五年,而是一輩子的。身教言傳,尊師重道🟣,為學莫重於尊師,這就是我們可敬的徐老師。
14級科研型碩士生杜韶樂第一次來天美參加夏令營,被預錄取後因為可能很難拿到科研型研究生名額而忐忑不安,忍不住首次打電話給徐老師詢問🦎,徐老師說:“什麽樣類型的研究生不重要👩🏻🏭👨❤️👨,只要是你真正想學的東西你就能學到👨👩👧,只要是你真正想做的事你就能完成。”這句話在杜韶樂心裏烙下了太深的印記,思想和思路不能被束縛,只要想做🦇,無論站在什麽位置都能實現最終的目標,盡管過程再曲折。
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在指導學生方面👩🎨,徐老師認為,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被逼著做很難做出好結果的🖕🏿。如果出現問題,窮盡各種方法還是無法解決🏈,再來找導師討論🧑🏽🦲,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和思考的能力,也有助於學生以後的發展。
現在的學術界讓大家把許多的註意力放在了SCI🧧、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利等方面🚴🏻,其實科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𓀒,就像創業一樣💝,利用有限的科研基金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做不出來很正常,萬一做出來了呢?還可以寫文章,還可以順便畢業,拿到博士學位👳🏻♀️🏢。有這樣開明的導師🍀🧙🏼♂️,加上如此和諧的學術氛圍,科研怎麽能讓我們不愛呢? 也正因為如此🛢👂,師門裏做的課題也多是結合各自的興趣點進行,甚至有師姐對地理感興趣👩🏿🍼,做了宮頸癌地理分布的研究,博士畢業時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就是這樣的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吸引著越來越多優秀的研究生來到徐老師這裏,尋找自己的方向。
註重細節悉心指導
每周一雷打不動的組會是師生交流的重要形式。雖然周一徐老師的醫院事務又特別多,但是不管多忙,他從不耽誤參加組會,關心每個人的科研進展🦃。他經常講,不要把組會匯報當成一個任務,要把它當做一個跟大家分享研究進展及得到同門指導、獲得進步的重要的過程👐🏻🍃,分享越多🤿,進步越快,這是獨自埋頭看文獻做實驗不可能得到的進步。每次組會的第一個環節就是PPT 匯報,徐老師除了指導所講的內容,還悉心指導學生們的PPT 製作以及口語表述⚂。他不止一次地告誡大家,讀博士的四分之一時間都要用來練習說和寫的功夫↘️,從而能夠更加清晰明白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同時✅🏄🏻,他時常督促大家,博士期間不要再認為自己只是一名學生,而是能獨立思考的成年人,鼓勵學生們在所研究的領域裏有所建樹🤾🏼♂️。徐老師就讀博士期間就寫出專著《子宮內膜異位症》,以至後來有一位東北的內異症病人看了這本書後🧝♀️,覺得寫得非常棒,專程到紅房子看徐老師的門診。
他也常常提醒學生們🧞♂️,現在的科學研究不是閉門造車,要走出去💬,多參加各種學術會議,關註其他領域的最新進展,積極主動地與各領域專家進行溝通交流,多與其他領域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在科研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