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天美平台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天美平台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符偉國教授指導👨🦯➡️,天美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幹細胞移植亞專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帶領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風濕免疫科等多學科團隊完成的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最新研究結果,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的綜合性子刊EBioMedicine上發表。
該研究成果是已知的國際上首次自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和純化CD34+細胞治療炎性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兩種細胞移植方案各具優勢:前者的主要優勢在於規避了細胞在純化過程中丟失,適用於幹細胞動員能力較差或多條肢體缺血的患者🦐;後者則能夠更早緩解靜息痛,更適用於進展較快的患者。此外,移植物中的炎性細胞極少🪜,幾乎不會引起移植區域的脹痛。該研究結果為幹細胞移植細胞種類選擇的細化提供了有力依據,從而為進一步推進該方向研究和臨床實際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脂飲食、糖尿病、吸煙等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加,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據報道,2010年在全球範圍內👨👧👧,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超過了2億人🦤;在中低等收入國家中,其患病者相較2000年增加了28.7%✊。重度肢體缺血是該病的晚期階段👷🏽,表現為靜息時肢體劇烈疼痛📊、組織缺損、潰瘍或壞疽,導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據符偉國教授介紹,目前對於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療方法,是通過開放或腔內微創手術重建血運📱。但是🪡,超過30%的患者因血管條件差而不適合,稱為“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6個月內踝上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40%和20%。更為值得關註的是✍🏽,與動脈粥樣硬化相比➾,炎性動脈閉塞好發於中遠端末梢動脈💜,病理解剖和病因學等因素使得目前主流的旁路和腔內手術療效差🔦,或不可行,因而發生“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比例更高,常見的病症包括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紅斑、嗜酸粒細胞增多症、Crohn氏病🎬、白塞氏病、硬皮病等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中,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最為常見🏌🏼♂️,且亞洲人群發病率顯著高於西方國家人群發病率,總截肢率高達43%,踝上截肢率12%-31%🛋,34.8%的患者在42歲前喪失勞動力。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這些患者絕大多數為青壯年,年齡🪆、預期壽命以及家庭與社會職能決定了他們對於保肢乃至恢復勞動力的客觀迫切性和需求性尤為強烈,這也是附屬中山醫院多學科團隊將其作為主攻方向的重要原因👟。
幹細胞移植與現有主流手術在原有血管上“疏通👍🏻、改造”不同,主要通過把人體中可以長血管的細胞提取出來,種植到缺血肢體中,形成新生血管來改善血供,從而規避了原有血管重建後容易再閉塞的弊端,為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帶來了新的希望。據董智慧教授介紹,自2009年開始🚐,附屬中山醫院在國內率先開展“純化自體外周血CD34+細胞移植治療重度肢體缺血”,至今完成自體幹細胞移植超過120例,顯著降低了致殘率,並且有效地促進了年輕患者勞動力的恢復,大幅度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顯示出良好的早、中🤖、遠期療效。
據悉🤵🏽♂️,經過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病人😑,6個月保肢率由60%提升到84%,16個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84%,48個月保肢率91.2%💃,42歲以前勞動力喪失率由34.8%降低至18%。附屬中山醫院的研究成果“自體純化CD34+細胞移植治療炎性重度肢體缺血的5年療效”曾被幹細胞領域國際權威期刊“Stem Cells Transl Med”編輯部選為特色論著並配發通訊,該雜誌主編兼美國Wake Forest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Anthony Atala指出😡,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該新療法的遠期療效,對於分析現有治療CLI幹細胞移植的細胞種類及其各自療效與特點的研究,評價自體純化CD34+細胞是否存在優勢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