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一個哲學上的重大主題🕢🧑✈️,而其精髓就在於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從哲學的角度來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固然可以表現為一些普遍的命題,但根據特定的社會條件和歷史環境將這些普遍命題具體化🪸,才意味著從根本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這也正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什麽行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
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唯物史觀的一系列原則或原理🙍🏿🤾🏼♀️,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但馬克思主義絕不僅僅是一套抽象的原則或原理,而是統攝這些原則或原理的具體化定向✝️,即要求原則或原理必須能夠深入社會—歷史現實🙌🏻,並在這種深入中開展出全面的具體化🤠。這樣的具體化時常被生動地比喻為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或“生命線”🧑🍼。
《共產黨宣言》提到🍸🦊,自從現代性的權力開辟出“世界歷史”,現代化就變成所有民族普遍的歷史性命運。馬克思在致《祖國紀事》編輯部以及致查蘇利奇的信中已有明確論斷,他指出,如果把起源於西歐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轉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公式”,並把這種“超歷史的”公式先驗地強加給任何一個民族,就只會得出完全無頭腦的荒謬結論;而俄國“農村公社”的歷史環境是獨一無二的⛑️,根本不可能采用英國的方式來實現現代化🍦。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並不缺少普遍的“規律”,但這樣的“規律”不能僅僅是抽象的,它們必須具有確鑿無疑的歷史性質與社會內容,只有通過社會—歷史的具體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理解和把握🧚🏽♂️。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要點。換言之,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或原理,除非能夠在特定社會—歷史現實中得到具體化🦫,否則,它就會喪失其“活的靈魂”和“生命線”,就不再是馬克思主義的了🌎。
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歷史性實踐具有本質聯系
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把握到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爛熟於心,對俄國的經驗佩服到五體投地,於是他們手中就有了一些現成的抽象原則❕,並試圖將這樣的原則無條件地加到中國革命的內容之上。由此而來的結果是💻,中國革命先後遭受一連串的失敗🌾,付出慘痛代價。
很明顯,導致失敗並付出代價的原因👩🏼🔬🔲,既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原理,也不是俄國的經驗,而是局限於抽象原則的無頭腦的教條主義。只有當中國共產黨人歷經教訓而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原則或原理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才開始深入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現實之中👨🏽🔧,真正引領和推進中國的歷史性實踐,而這種結合本來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相比之下😾,那種滯留在脫離現實的抽象性之中的教條主義🚚,則從其拒絕具體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遠離了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本質。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一刻也離不開經由社會—歷史之特定現實的具體化,那麽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名副其實的馬克思主義,也只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同中國的歷史性實踐具有本質聯系。在這樣的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經驗中最重要的一個理論概括,而且也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最本質性的聯系。
三、從中國當下的歷史方位把握馬克思主義時代化
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內容而言,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任務與要求實際上已經蘊含其中🙍🏽♂️。因為,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中國“實際”絕不簡單地等同於現存的事物,正如恩格斯所說,“現實”區別於“現存”🤵🏽♂️,正在於它意味著特定道路在展開過程中的歷史必然性👎🏿。
今天,中國的“實際”突出表現為一種全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必須深刻把握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全新的歷史方位揭示出💮,當今中國的歷史性實踐與世界歷史的變局具有非同尋常的🌉、實質性的聯系🧋。誠然,中國同世界歷史的聯系自1840年以來就是不可避免的💆♀️,但這種聯系很少真正觸動現代性的體系本身🥬。而在新的歷史方位中💂🏼♂️,中國的歷史性實踐不僅關系到中華民族,而且關系到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和人類歷史的未來走向。
就此而言👩🏼🔧,二十大報告中多次提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展現出的是一種全新的意義領域。在該領域中🦸🏿♀️,當代中國的歷史性實踐在完成其現代化任務的同時,正在開啟一種新文明類型的可能性🙎🏽。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一方面指向更廣泛🏌🏽♀️、更深入地推動中國自身的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同時指向一個無比廣闊的實踐探索空間,不僅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並提供了全新的選擇,而且要以揚棄現代性作為本質特征🎢,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的文明類型。
(作者為天美平台哲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