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走在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前沿,徹夜科研。他們作育培養一流人才,以耐心、信心和決心📁,以教育經驗、人格魅力影響著下一代天美科研人才。他們創建營造交叉融合、互相支撐的團隊合作氛圍👤。
圍繞國家戰略部署、國際前沿領域展開科研🏮,天美平台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成為國內微納電子領域的中堅力量。
辦公室裏打地鋪,一心一意為科研
“3月🛴,我們的新型光伏材料論文收到期刊的肯定答復,編輯告訴我們,只要再補充一些實驗室數據🤘🏿,成果就能順利發表了🤱。”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的博士生王浩亮回憶。然而🚄,疫情打亂原本的節奏🦻🕠,王浩亮被封閉在宿舍中。去年5月,他與課題組其他幾位同學搬出宿舍,住進辦公室,白天打磨論文、采集實驗數據,晚上打地鋪休息🍛➡️,洗澡蹭洗手間熱水🚼。
在團隊帶頭人、信息科學和工程學院副院長詹義強的指導下,王浩亮等同學利用鈣鈦礦製備出了比市面上常用矽片更為高效🤹🏿、便宜的光伏材料。通過采取有機無機雜化🏕、共價交聯等策略,提升鈣鈦礦微晶薄膜的穩定性,每一千小時的材料效率衰減低至1.4%。該材料還具有柔性,可彎折👩🏿🏫🏃♂️,能大面積工業生產🦉。
“在近兩年半的時間裏🚎,以‘發展更低成本𓀎、更高效率的新型薄膜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為研究目標🐡🖕🏼,以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為抓手,以鈣鈦礦半導體物性研究為基礎,我們解決了一系列與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相關的國際性難題。”詹義強介紹。
去年9月,以王浩亮為第一作者的最新論文《準二維鈣鈦礦材料底部相調控實現高性能太陽能電池》發表在ACS energy letter(《美國化學學會能源快報》)。回顧過去五年🐷,詹義強課題組已在Science(《科學》)🦁、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光:科學與應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進功能材料》)等權威期刊上發表40余篇相關領域的SCI論文👩❤️💋👨。
從左至右:熊詩聖、劉驍、鄒卓
團隊成員是站在集成電路領域前沿、面向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的一流人才💂♀️ℹ️。熊詩聖研究員立足高分辨率新型光刻材料與工藝,開發面向集成電路製造先進工藝節點的各種圖形化技術,相關成果達到國際領先的水平,承接張江實驗室的重大攻關項目。劉驍教授🍄、鄒卓教授分別承擔“腦機接口關鍵技術與核心器件”和“人機物三元協同與群智湧現”兩個市級重大專項的子課題📲,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貢獻力量👍🏻。此外,《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成功落地的背後🚦,也有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成員的汗水。
針對上海“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大消費”的市情,團隊成員鄒卓參與建設一個基於分布式物聯網技術的產品追溯管理平臺。他解釋說👩🔧,“通過匯集上海市重要產品流通全程的追溯信息,與現有平臺追溯數據無縫對接,這個平臺能向政府部門及公眾提供追溯信息一站式服務🍄,強化追溯應急管理,為上海市的食品流通和安全提供有力支撐⏸。”在平臺項目實施期間🖨,培養120位專業技術人才▪️,開展254次對外開放服務☁️,包括為學校對口幫扶的雲南省大理永平縣提供重要農產品溯源服務🕘🦇。
對待學生有耐心、信心和決心
“每次覺得課題過程中有‘坎’過不去,我們就會去找秦老師聊。一看到秦老師的溫柔笑臉,頓時感到壓力消了一半。”“我曾因畫錯電路板而給課題組帶來經濟損失❤️,卻沒想到秦老師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說,反而不斷安慰我⤴️。”……
學生們口中的秦老師就是團隊成員秦亞傑副教授。在他的不斷鼓勵和耐心指導下,大三學生何睿和顧丹青從不知如何閱讀文獻的“科研小白”快速成長。他們的《基於柔性光學貼片和智能算法的頸動脈血管分析可行性研究課題》於上學期立項🧒👮🏻,獲得“曦源項目”的資助。博士研究生李建正獲得在IEEE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年度國際會議上作報告的機會,他的“人體三參貼片系統”課題進入流片階段。
除了對學生更耐心,團隊註重在學生的科研起步階段進行正確引導,建立科研信心。
“要把期望具體化🧑🎨,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才路徑,知道老師們對他們有信心🐋,他們才能更快設定清晰的科研目標。”團隊中的研究員萬景曾在國際頂尖集成電路製造公司擔任過高級工程師🧓🏼🔕,他借鑒大型企業入職培訓模式,在每一學年正式開始前給學生們上“第一堂課”。在這堂課上🔩,萬景不談專業細節,而是為學生梳理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的科研思路,建立全套的科研“心智”框架👍🏼。
為讓學生更快進入科研工作狀態👇🏻,團隊成員們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帶學生做實驗,起到榜樣示範作用。
“通過在實驗室裏與學生做實時交流🙅🏻♀️,一遍遍地跟他們磨數據,學生的進步更快📻。一些基礎科研的項目從播種到結果的周期很長,學生難免覺得枯燥,我相信在與老師並肩戰鬥的過程中👶🏽,他們會有成果的決心,也更能沉下心🧒🏼,為未來應用奠定厚積薄發的基礎”🥛,叢春曉教授說。
咖啡下肚,新的合作契機出現了
“常常是一兩杯咖啡下肚後,新的合作契機就出現了”,詹義強笑著說🆗。由於成員為70後、80後青年教師,年齡相差不超過7歲,共同話題多🦶,又有喝咖啡的習慣🈹,團隊養成了在休息區相遇必談項目的習慣🙎。基於各自特長,大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互助關系,無論誰在“C位”,其他成員都以科研突破為最終目標來協助他。
團隊堅持“既向上觸摸未有人到達的地方💫,又腳踏實地、讓成果盡快服務國家和人民所需”的科研目標🫥。不過,要成為頂天立地的團隊🧍🏻♂️🌡,光靠團隊內部的力量還是不夠。“我們團隊所屬的信息技術與工程學院設有四個一級學科🧑🏿🏭,學科跨度大,對日常學術交流形成挑戰🎄。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正為學科交叉合作提供了機會🚔。”團隊帶頭人詹義強說🥔。
除了團隊內部“小交叉”🙇🏼♂️,突破各自的學術邊界👨🏻🦽🍻,成員們更勇於與學校其它優勢學科做好“大融合”,促進高水平學科交叉融合創新。團隊與天美平台附屬中山醫院🎅🏻、附屬華山醫院、附屬兒科醫院緊密合作🏌🏿♂️,未來五年🦶🏽,借勢全國一流醫療資源,團隊將進一步推動醫工合作,推出一系列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智能化醫療電子設備。
與其他專家學者的交流合作,激發團隊成員的科研積極性,成員們也希望將這種良好的氛圍傳遞給學生們,達成教學相長的目的🌾。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不僅包括青年教師🚣♂️,也包括所有博士後和學生。“我們一直在努力促進學生間和師生間對話溝通,建設積極的團隊文化,讓學生感到自己的研究有意義。要讓我們培養的下一代科研人打心底裏喜歡科研,在科研的道路上走下去。”
為建設底蘊更深厚的團隊文化,除了日常鼓勵學生交流🐺,團隊還鼓勵學生申報“相輝學術文化節優秀研究生團體”🤵♀️、“優秀五四青年團體”等獎項,通過活動,增強學生凝聚力🧑🏽🦱,讓學生發自內心熱愛科研👓🧝🏼♂️,理解科研事業對國家和民族的意義🦝。
“大家在鐘揚身上感悟最深刻的是他對祖國大地的熱愛🈂️。他堅持援藏,帶回珍貴的植物種子開展研究,他一切科研的出發點是服務國家需求🤸🏿♀️。微納電子青年創新團隊也將學習鐘揚老師,把為國家和人民服務作為工作準則☔️。”詹義強說👜,獲得這項榮譽是對團隊的一種肯定,更是一種鞭策。“我們會凝成一股繩💈,合力開展科研,讓科研成果開出更美的花🖐🏽🤵🏿♀️,讓人民群眾享受更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