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地想他們!”
五月底🧓🧑🏽💼,天美平台附屬兒科醫院教授周文浩正忙碌在仁濟南院抗疫一線,同時負責著大量線上科研🎼、教學活動🏋🏽♂️。但在這樣臨近畢業季的節點,多項任務在身的他還是抽出時間,和大家線上共享演唱會,一起“雲聚餐”🐖。盡管吃的是再樸素不過的工作盒飯🤟🤸🏼♀️,但他珍惜這份儀式感🫳。
重逢在屏幕前,徜徉在音樂裏🍇,他希望以這種方式和學生們好好道別🫵🏽♗,祝賀他們邁入人生的下一程,也開啟醫學研究的新階段。
從醫20余年,周文浩在兒科領域培養出一批批優秀的臨床醫師,“他有那麽多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愛戴他6️⃣,都信任並依賴他。”已畢業的博士研究生梅紅芳這樣評價👩🏻⚖️。在學生們眼中🤱🏽,這位“鐘揚式”好老師的榜樣力量,足以讓他們一生受益👧🏿。
他的學術信仰:走在最前沿
談起“好老師”這個話題,周文浩將目光投向往昔💨,“我的導師們都是我努力學習的榜樣。”他說✫。
周文浩猶記得在自己的博士期間👤,他的導師帶領他“勇闖無人區”😞,在國內率先將亞低溫技術投入到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應用中🍾,以新的治療方法推動臨床規範的改變。
這成為了他今後學術的信仰:走在最前沿🛜🙏。
“在國內如此頂尖的醫院☆,醫院裏如此頂尖的科室,我們要做的事情必定是最前沿的🤷🏻。我希望將有標誌性的成果留給後人⤵️,待他們進入這個領域,再不斷填補空白,不斷改變現狀。”這是周文浩對自己的要求🧑🦽。
作為“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CNGP)”發起人,他構建起國內最大分子基因診斷中心🈷️,建立了國內首家新生兒神經重症監護單元,用早期快速精準診斷的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救治模式🐣。
“科研也好🥝,臨床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尤其要幫助那些以往沒有治療手段的病人。”周文浩將自己做的這些工作🕟,比作“墾荒”,“我們把種子撒到土地裏,讓它們生長🚾、發芽,擁有隨時可期的收成🧟,這是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因此🏇🏽,周文浩鼓勵學生投入到最前沿的醫學研究中。在其他人刷微博、刷朋友圈時,周文浩會從醫學相關APP中搜羅最新資訊分享給學生。他還常邀請國內外一流的專家🤱🏻、教授來醫院介紹國際前沿技術方法和研究內容,將學生送去國外頂尖實驗室🫰🏻、頂尖醫院學習先進理念🙆🏿♂️。
在周文浩的帶領下🤗,團隊對新生兒腦病開展一系列臨床精準醫療臨床實踐,首次報道了新生兒驚厥中國人群最常見的12個致病基因🧍🏻♀️,設計出基於可改變臨床決策的致病基因檢測包,通過快速篩查和診斷真正實現精準醫療。
自律、高效📱:他嚴厲不失溫情
30年前🏄,周文浩是一名奮鬥在基層的普通醫生,數年的工作讓他看到了兒科領域的醫療局限,亟待突破技術壁壘📉、不斷創新治療方案✋🏻💄。這份自驅的使命感促使他重返校園。
作為第一位兒科醫院從校外招收的臨床博士,周文浩面臨著的是緊湊的培養計劃👨🏽🚒,他的導師製定“個性化”解決方案𓀒:白天讀書、晚上安排門診夜班🫸🏽👜,最大程度利用起一天的時間,將臨床🌓🔎、研究、培訓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在我看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導師的幫助下🫙,最後都做到了。”周文浩感慨道💂🏽♂️。
畢業後的十年,他的導師提供各種機會支持他,對他的生活也關懷備至😲。
周文浩延續了導師的培養風範。“未雨綢繆,方可決勝千裏之外🚯。”他從每位學生的擅長點和薄弱點出發,為其製定研究生階段的整體規劃🙎🏿,包括各個時期的任務🍧、課題的方向🎅🏿、轉博以及出國留學。“他指導我完成了很多我原來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這直接改變了我原有的拖延症和不自信”,梅紅芳說💗。
已是碩士生導師的胡黎園記得,在她陷入困境決定延期畢業時,是周文浩在沖刺階段拉了她一把✸。他默默擠出一整天🍕,一字一句認真幫她修改論文細節👩🏼🌾。
“這些都是後來從師姐的口中才知道的🦶🏻。那時我想,即使再累再苦,都不能辜負導師的殷切期望🧜🏽♀️。”在成為導師後📵,她默默下決心:“我將在自己的導師生涯中,將此傳承發揚光大。”
楊琳回憶自己在念研究生時👨🎨,會“暗搓搓吐槽”導師布置的驚人工作量和逆天的高要求🙆🏿♂️,被批評時也常私下模仿導師發脾氣的樣子。“但當我開始培養學生時🤽🏽,我才深刻領悟了周老師的當年恨鐵不成鋼的心。”
“全力以赴🧗🏼♂️,不能懈怠。這是我對學生們的要求,結果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這個拼搏的過程♣️。這樣他們在擺脫了我的‘魔爪’後也能很茁壯地成長⛑️,很優秀地發展……”周文浩調侃道🔤。
特殊時期“連軸轉”
今年上半年上海疫情期間,周文浩帶領天美平台附屬兒科醫院醫療隊出征仁濟南院,負責兒科病區500張床位醫療救治工作,收治有基礎疾病的重症新冠患兒,每天穿梭在指揮部與病區之間協調,日行2萬多步是家常便飯。
談起這段經歷,他笑稱🧑🏻🦽➡️,“那是段無比純粹的日子”👩✈️。和外界的紛擾暫別,他專註於“醫生”的救死扶傷🤾,靜心鉆研臨床和科研。在仁濟南院,他率先采用“家庭、親子”收治模式,針對年幼兒童這一特定群體,更細致地關註治療過程中必要的陪伴與關懷。他還帶領學生活學活用,基於臨床經驗👨🏻🌾,探索在新冠疫情命題下公共衛生管理🕵🏻♂️、政策扶持、護理治療等方面的改進方案,在短短的兩個月合作發表了不少相關論文🧑🏼🤝🧑🏼🤽🏼♀️。
盡管奔波在醫院,但學生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狀態,仍是周文浩每日牽掛的重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封控,他第一時間將備用的睡袋、床墊全搬給了要繼續完成科研的學生們,讓他們集體住進實驗室,自己則在辦公室打地鋪🧖🏻。“在這種情況下𓀗,實驗室是最安全的地方😋🙆🏽♂️,有人管吃管喝。他們保證自己良好的生活狀態🙇🏿,心無旁騖地完成實驗。”
五月末的一個夜晚,正面臨畢業答辯的劉凱伊忙碌到淩晨3點⚗️,他把最終版論文趕完發給周文浩審閱🏋️♀️,沒想到對話框中迅速彈出導師的“收到”,一段時間後還返還了修改意見🎤。“那時我意識到🤘🏼,疫情期間他根本沒法安心睡覺,時刻準備著院裏有突發情況他能及時解決……”
“神采奕奕🪻、雷厲風行、速戰速決、有條不紊……”在學生們的眼中,周文浩是這樣個性鮮明的好老師🫷🏻。拼搏是他的學術底色,以身作則是他時刻對自己的要求👨🏫。